田野龜蹤之慢冬犁夢
上週五「718」卡玫基颱風的超大雨量,對台灣中南部的農產品(蔬果)造成極嚴重的損傷,所幸絕大部分的一期稻作在六月中、七月上旬已經收成,否則災損的面積恐難以想像。
去年的今天(2007年7月9日)以「歡喜收成」系列的圖像與文字傳達田野農友收成與對生活的感嘆,一年後的今天,稻米價格卻在政府刻意的壓抑下,雖然比去年 成交價略高些,1000斤(600公斤)約在840元-860元間(2007年同期800.-820元/千斤)游動,可是農民們實質的收入卻比往年還要來得低。
2007年6月25日(農曆五月十一日)是「總仔」稻穀收成的日子。天氣晴朗炎熱,紫外線指數超過標準,室外溫度34℃,氣象報導中提醒人們應避免外出,且不適合戶外活動。但是這種酷熱高溫的氣候,卻是農友們常態的作業環境,尤其是在稻穀收割時期,這種「日頭赤炎炎」的天氣,還是農友們望天期待的。
二林鎮中西里的「舊社聚落」為17世紀(1650年)荷治時期「二林社」(Tarkais)舊址範圍之一,在漢人入墾前,沿二林溪為貿易的所在,庄內老一輩還會提起以前小時候在沙崙(土坵)挖到許多骨骸與古早錢的故事。
「香田」舊地名「番仔田」,原為平埔族「二林社」巴布薩族原住民耕作之田區而得名。日治時期為蔗糖產區,沿儒林路接竹林路往竹塘方向道路兩側,仍留有台糖運蔗火車鐵軌與香田車站(社區意象)。戰後,「番仔田」因「番」字被認為不雅,改名為「香田」,不過老一輩的農友仍習慣稱此地為「番仔田」。
今年二期的秋作,「土豆」(落花生)成為二林舊社聚落農友的首選,粗估有六、七成的農友種植花生,面積較往年增加不少。台灣西南沿海鄉鎮一帶(彰化、雲林、嘉義)土壤均為沙壤土,也成為台灣花生主要的產區,種植面積最大者為雲林縣佔72%,其次為彰化縣佔16.1%,嘉義佔5.8%居第三位。
秋作落花生的播植,通常在一期稻作完成後的三週後,開始整地,整地前農友會先施基肥,農機耕犁兩次,先粗(翻土)後細(打碎),即可安排花生的播植。播植花生採機械作業,從開溝、作畦、播種、覆土、及鎮壓一次完成,機械播植作業十分快速,四周「田角」的人工播植就必須採「放伴作」的「人海戰術」。
從2007年開始觀察紀錄田野農事以來,「總仔」逐漸成為農作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,但幾年下來,秋作從沒見過他像這麼的「操煩」,老是碎碎唸「毋賺錢命」。一來可能是七、八月屋後田區種植的小黃瓜市場賣價並不好,二來「土豆園」受9月17日「凡那比」、10月20日「梅姬」兩個颱風的恐嚇,擔心被老天一次全部收走;這種忐忐忑忑的心情,是選擇從事農業必修的學程。
「翕相」(閩南話;意即拍照)這件事,對於年紀稍長的農友,多半不喜歡成為被拍攝的主角,尤其是在不熟識的情況下。而農作的過程中農友多數會極力迴避鏡頭,並刻意將身軀壓低或將轉向背對鏡頭,但在長期的陪伴與信任關係的建構中,才慢慢地理解老農友們對「翕相」的忌諱與不同的想法。
時序進入10月下旬後,氣溫明顯下降,喜歡弱光、冷涼濕潤的「芹菜」,正逐漸進入盛產期。若根據農委會2009年農業統計年報統計,芹菜種植總面積為1395公頃,其中彰化(207公頃)、雲林(919公頃)兩縣佔種植面積與產量的80%,今年雲彰地區仍保持往年的高產出,成為台灣供應芹菜主要的產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