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:小米多半用來做小麵食conscous,或加在沙拉裡面,或和蔬菜一起烹煮。小米本身顆粒很小,呈圓形,具有一種混合的風味,因此如果和其他材料一起烹煮時,很容易蓋過其他材料的味道。
小米─粟的俗稱,我國北方人稱為小米。為一年生草本,高 4 – 5尺,葉似 玉蜀薯葉而狹,花密集而小圓錐花序,小粒狀果實,黃色。種植於歐、亞,多產在我國東北,穀粒可供人食用、釀酒,或為鳥食。為我國人民常吃的一種雜糧。
以下摘自奇摩知識網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60302517
小米(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,英名millet)為禾本科(Poaceae)之一年生作物,又名「栗」,為本省原住民光復前及光復初期之主要糧食,用於炊飯、煮粥、製飴、及釀酒等,風味特殊。小米雖屬於雜糧作物,但是種類較多,包括粳性小米、糯性小米、黃小米、白小米、綠小米、黑小米及香小米等。小米因米粒較稻小,容易烹煮,又具有特殊的風味且有耐貯藏的特性。
一般在本省原住民豐年祭的祭典中,小米為不可缺少之祭品之一。明代李時珍「本草綱目」記載「栗米氣味咸,微寒無毒,主治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;益氣, 陳者苦寒,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」。小米榖粒在碾製過程中胚的部分營養價值能完全保存,富含維生素B、E、膳食纖維、有機硒、鈣、鐵等微量元素。纖維素含量相當高(8.6%),僅低於燕麥而接近糙米,這些成分對心腦血管疾病、皮膚病、癌症等文明病有預防作用,是理想的食療食品。除碳水化合物外,蛋白質、B族維生素、礦物元素等均高於其他穀物。特別是小米蛋白質胺基酸種類齊全,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胺基酸,其中蛋胺酸、色胺酸兩種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均明顯高於其他穀物,蛋胺酸分別是大米的3.2倍、小麥和玉米的2.6倍,色胺酸分別是玉米的3.0倍、大米和小麥的1.6倍。和其他穀物相比,其必需胺基酸含量基本上接近或高於FAO建議標準(但離胺酸只有標準的41.6%,是小米的第一限制性胺基酸)。補充離胺酸後可成爲理想的天然胺基酸營養源。同時,小米蛋白是一種低過敏性蛋白,是一種安全性較高,適合嬰幼兒的理想食品基料。
小米具有特殊粒色及食味,以現在營養觀點而言,為一上好健康食品,常食健康益壽;且小米對病虫害之抗性強,農藥之施用量極少,所以不會有農藥殘毒之問題,可安心使用。小米耐旱又抗病蟲害,耐貯藏,莖桿也可做為牲畜飼料及編製器物,為一極佳的備荒珍品,營養價值高,其加工產品為極良好的休閒健康食品。收穫乾燥後之小米,經碾製成之小米可用於炊飯、煮飯、製飴、釀酒等。小米小包裝、小米雪花片、小米粥、小米醋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,「小米」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,在各族的社會、文化與祭儀中,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以布農族為例,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,小米是農業祭儀的中心、象徵著家庭的財富,小米種植與收成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,也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禁忌與規定。
一、天上來的穀粒
小米是從何而來的呢?在布農的傳說故事中,有這樣一則關於小米由來的故事:
從前有一個男人,過著孤單的光棍生活。有一天,一位不知從何處而來的女人帶著孩子來到他家,並拿出一個葫蘆說:「這個葫蘆裡有一種東西,叫做小米,非常好吃,只要一粒就足以做為我們三人一餐之用。所以,只要擁有這個葫蘆,我們永遠都不會挨餓,而且你也不必再上山狩獵了。這葫蘆裡的小米還有一項作用,那就是埋在土裡後,明年就能得到相同的小米,而且一粒會變成千粒。不過,除非你跟我結婚,否則我不會把這個葫蘆給你。」
這個男人心想,與其我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,還不如找個伴,因此就與這個女人結婚了!可是,有一天,妻子外出提水時,孩子卻在家中哭鬧不已,男人聽了心煩,也狠狠的大聲地怒斥這個孩子。就在此時,妻子提水回來,看見這個情景,很生氣地說:「我只有這個孩子,你竟然這樣的罵他,服侍你這種無情的丈夫有什麼意義,我還不如回天上做星星!」說完,妻子就拿著葫蘆,牽著孩子雙雙回到天上去了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小米是天上的星星所帶來的,而且具有神奇的能力(例如一粒小米就能讓三個人填飽肚子;將它埋在土裡,會從一粒變成千粒)。總之,小米是天上來的奇妙穀粒。
二、架構生活時序的小米
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布農人是傑出的獵人。即便如此,在布農人的日常生活中,農耕(尤其是小米的種植)才是族人生活中最關心的一件事。布農傳統歲時祭儀相當繁多,一年裡面「神聖的」、「有禁忌」的日子可達七、八十天到一百二、三十天之多。根據黃應貴先生在東埔所進行的調查,東埔每個月都有祭儀,包括小米開墾祭(mapulaho)、小米播種祭(igbinagan)、除草祭(inholawan)、收穫祭(sodaan)、入倉祭(andadaz)、打耳祭(manah daigian)等等,開墾祭是在陽曆十一月到十二月舉行,播種祭在一月,除草是在三月,收穫是在七月舉行。值得注意的,這幾個儀式均與小米種植有關,儀式舉行的時間配合著當地小米生長。由此可知,布農人的歲時祭儀結合著小米種植。透過小米,布農人架構出部落的時序。
三、確認成員身份的小米
在收成小米期間,全家人要共守食物與行為上的禁忌(註1)。決定開始收成小米的那一天,執行祭儀者在天尚未完全亮前就先上山,以避免遇到不吉利的事情(諸如聚落中有人死亡)。到了山上,進行儀式性的採收並對小米祈求:「kami hai kikingav kamazu,mashia kuzakuza,pishiahalavan kuzakuza」(我們要開始收小米了,希望工作很順利、很平安),然後再象徵性地採收一些小米後就返家。返家後殺豬(或殺雞),將肉分給家中每一位成員(這就是所謂禁忌的豬肉),如此完成祭儀,第二天開始正式採收。
小米收成完畢並加以曝曬後,舉行小米入倉祭(lus’an andadaz)。此時,將收成的小米置於客廳後方,殺豬來舉行祭儀。祭儀時,家長拿著一塊豬肉,站在小米堆前口中喃喃地祝禱著說:「希望明年的運氣像今年一樣的好,所有倒楣的事情都不再出現,讓我們以後都有飯可以吃!」再以豬的肩胛骨所串起的祭器(somsom)在小米堆上揮動著,並且祝禱:「希望這些小米能多的吃不完」。祝禱完畢後,煮一點今年收成的小米,由家長用手指舀起一些餵食家中每一位成員,這個動作結束後家中所有成員(包括媳婦,但不包括嫁出去的女子)開始共食這些小米與豬肉。小米必須留下一些不能全部吃完,代表家中小米很多,否則象徵日後食物會有不足。
丘其謙在潭南的研究也發現:「當新媳婦入門時,她還不能馬上吃夫家的祭粟飯,須經過祓除一番後才能吃。這種祓除儀式先由司祭向同一個偶族的各家收集一枝祭粟,集成一捆小米,名之tamoko,由司祭拿進穀倉內。穀倉內有一用大樹皮製成的圓桶,是用以儲藏農作物的容器。集合各家小米而成的tamoko就放在這個木桶上面。舉行祓除的儀式那天,需殺豬,以之入鍋煮熟後,切肉、皮、心、肝、肺……(腸子除外)等各四片分別插在小米束的枝上。新媳婦就關進穀倉裏去。………….新媳婦在裏面必須住上一個月的時間(1966:66-67)。」
這也正如一位布農人所說的:
在從前的時代,我們是不能隨便吃別人家masamo(禁忌)的小米和豬肉。但是,這只是在小米收成的拜拜活動中才有這樣的限制,在平常,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招待別人,好好的給他們吃飯,否則就是magisong(吝嗇)。
由此可知,小米在儀式中具有確認群體成員身份的積極角色。布農人以小米來確認人我之別,並區辨出群體的界線。